当千年文物在虚实交织中“苏醒”,当历史场景通过技术手段跨越时空壁垒,陕西文旅产业正经历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
从AI伴游助手到沉浸式剧场,从大唐芙蓉园的霓虹幻境到秦始皇帝陵的数字重生,近年来,在数字经济浪潮下,陕西文旅产业率先探索“科技+文化”的融合路径,尤其是VR/AR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更构建了虚实交织的沉浸式文旅新生态……
陕西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传统文旅模式长期受限于“看展式”体验,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互动性与参与感的需求。
而数字技术的引入,正在打破这一局限。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今年4月,园区推出《大唐追梦》水舞光影秀,通过AR技术,将李白的诗意与历史场景动态呈现。游客不仅能看到大雁塔化作流动画卷,还能通过全息影像与虚拟的“诗仙”互动,感受盛唐文化的鲜活魅力。
这种虚实融合的叙事方式,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走出”,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
除此以外,陕西历史博物馆云展览平台推出虚拟展厅与壁画修复模拟功能,让观众“走进”实验室参与文物修复,将单向的知识传递变为双向的互动共创。
而在白鹿原影视城,VR技术打造的“蝶·幻境”项目让游客化身蝴蝶穿越秘境,虚实叠加的光影特效与动态捕捉技术,使传统文化符号焕发新生。
传统文旅依赖门票经济的单一模式,正被“文化IP+数字资产”的多元生态取代。以永兴坊为例,五一假期期间,其推出的“AI古风换装”“XR互动演艺”等系列项目,通过算法生成个性化汉服造型,并联动AR技术还原唐代市井市集,游客可参与虚拟交易、与AI生成的“李白”对饮赋诗。
这种虚实共生的模式,将文化IP转化为可运营的数字资产,形成“内容创作—场景开发—衍生消费”的闭环。
2024年,陕西省文旅厅推出“游陕西”小程序,整合全省300余家景区资源,基于AI算法为旅客提供个性化路线。同时,“游陕西”通过对全省景区数据的一站式统筹,让旅游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相关数据信息,形成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以及“长恨歌”“大唐芙蓉园”等知名IP,为技术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基础,使陕西在数字文旅领域具备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同时,政策与人才的支持也为产业提供了持续动力。以西安市为例,2024年9月,《西安市培育打造XR产业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以内容创作为核心,以XR技术为驱动,以电影、文旅等行业为融合方向”的发展路径,计划3年内打造全国领先的XR产业链。目前,西安已聚集700多家数字文化企业,100余个XR内容制作团队,为行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从文物上“云”到虚实共生,未来,随着5G-A、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普及发展,陕西或将实现“全域数字化文旅体验”——游客从机场AR导航踏入长安城,到博物馆中与虚拟侍女对话,再到骊山VR探访秦陵……这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升级,更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重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