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中国大陆)娱乐·官方网站-九游安全之选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单位文物文化资产管理探究_九游文旅娱乐有限公司

0757-23233696

新闻动态 分类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单位文物文化资产管理探究发布日期:2025-07-25 浏览次数: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单位文物文化资产管理探究

  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通知》(财教〔2022〕162号)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文物文化资产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文创衍生品、标本模型和其他藏品;而在固定资产类别里的文物和陈列品,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文创衍生品、标本和模型。显然从内容上来看,文物文化资源包含的内容更广。

  政府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明确,文物文化资产核算单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控制的文物文化资源的成本;单位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者其他活动需要而控制的文物和陈列品,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也就是说在原会计制度中只设了固定资产一个一级科目,而按照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文物文化资产与固定资产一同作为一级科目核算,文物和陈列品“作为固定资产”下的二级科目进行核算。

  藏品是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并反映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人类科学文化进程的历史见证物,符合博物馆的收藏标准,并按照特定的工作程序,完成登记、编目等入藏手续,是文博单位建立的必备条件,是开展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

  藏品本身必须是文物和自然标本,但同时藏品具有广博性,既有前人遗留下来的文物,又有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还有搜集收藏的各种自然标本、科技成果和工农业产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专业博物馆的不断出现,文博单位藏品的概念已远超传统的内涵和外延,收藏范围不断扩大。

  单从概念上看,藏品可以包含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标本、模型,但不包括文创衍生品,因此相比之下,文物文化资产包含的范围更广一些。

  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11号文物资源》,文物资源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被认定为文物的有形资产、考古发掘品(含古遗址、古墓葬等)、古籍,以及按照文物征集尚未入藏的征集物。2025年开始施行后“文物文化资产科目修改为文物资源”科目;同时固定资产科目下的文物调整至文物资源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科目下的文物和陈列品明细科目调整为陈列品”明细科目。

  随着近些年文旅融合的不断加深,各地文博场馆的参观人数屡创新高,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财政、审计部门等对于文物文化资产的专项检查不断深入,加强文物文化资产管理,既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也促使外部监督有账可查、有据可依。

  一是文物文化资产体量庞大。大部分文博类场馆的藏品数量动辄几万件套,但数量是否准确,每件藏品是否保存完整,清点起来工作量大,完成难度高。

  二是文物文化资产来源广泛。考古发掘、接受捐赠、文物征集、旧藏、合并接收等都使馆藏藏品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大部分新增资产的成本无法可靠计量,导致很多资产无法及时入账、入藏。

  三是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消失。主要是尚未定级、仅被区县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有的是由于经济建设与文物遗址遗产保护产生冲突而导致拆除,有的是被盗或其他原因导致下落不明。

  一是科目使用不准确。虽然政府会计制度在核算上区分了“文物文化资产”和“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但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往往不好把握这两个科目的选择,甚至有些单位直接沿用之前的记账方法,全部使用“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核算。

  “九游娱乐会员有什么福利?”

  二是文物文化资产的入账价值难以确认。对于征集购买的文物文化资产以购买价格确定成本,但是对于捐赠、考古发掘、盘盈等方式取得的资产,无法以成本计量,目前的会计制度是设置备查簿登记,待成本可靠计量后入账。但目前尚没有一套科学严谨的价值评估体系可以用于文物文化资产价值的确定。

  三是文物文化资产的后续计量较为复杂。政府会计制度中关于后续支出,按照公共基础设施科目处理,但由于文物文化资产的特殊属性,账务处理上还有待探讨。首先在计提折旧方面,文物文化资产一般不计提资产折旧,因为文物文化资产的价值和稀缺性与内在文化、历史有关,不会随年限的增加而减少;其次对于文物文化资产的修复维护费用,应区分情况进行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

  文物文化资产的管理统计部门一般为藏品管理部门,设置的登记账会登记文物资产名称、年代、文物等级等信息;财务部门的资产系统在入账时会登记资产的取得时间、价值等信息。在数据披露时,藏品部门披露总数量、文物等级等信息;财务部门披露入账的文物文化资产价值和备查簿数量信息;文化和旅游部直报系统年报中披露本年度新增文物藏品数量及各等级文物数量信息。以上披露的信息经常会由于经办人和各系统要求不一致而导致信息披露存在差异,无法准确完整地展现单位所有文物文化资产的各项具体信息。

  文博单位目前的藏品统计实现了由手工记账到计算机录入的转变,但面对少则数万件的庞大存量和新增藏品,一般只有藏品名字、文物等级等基本信息,对于藏品的具体情况、完整程度、文物简介,以及文物文化资产的存放、调拨、修复等信息,一般没有具体描述,这些现状说明了文物文化资产管理系统仍需优化提升。

  一是面对庞大数量的文物文化资产,很多文博单位仅仅对重点文物、已定级的一二三级文物进行了重点保护,设置恒温恒湿库房,分门别类保管,专人负责。但是对于一般文物和其他未定级的文物文化资产,集中堆放在库房,不仅不利于资产的盘点清查,更易埋下损毁隐患。

  二是缺乏专业的文物文化资产修复人才。很多字画、青铜器等在出土和流转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需要专业的修复人员进行修复保护,有的文物修复的周期可能会很长。但基层文博单位普遍缺乏这类专业人才,有的文物甚至要移送到上一级文博单位进行修复,这样一来,文物文化资产的修复保护进度就会很慢。

  近些年,各地新设了很多文博类场馆,原有的场馆也不断丰富藏品,定期开展各类主题展览,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公众对文物文化资产的认知大都停留在藏品的精致、出土年代等外在因素,没能深刻了解到每件藏品背后的历史,对应的人物故事,展现的特定时代的生活气息,以及相应时代的社会发展程度,等等。

  各地文物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应制定出台本地区的文物文化资产监管检查制度。文博单位作为文物文化资产的直接管理单位,应明确资产管理人和使用人的岗位职责,资产的入账、入藏、调拨、后续处置都有据可依,规范操作。按要求在国有资产报告中列明本单位的文物文化资产入账情况及备查簿登记情况。从思想上认识到文物文化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梳理各环节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完善文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单位的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按照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文博单位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清查,摸清家底。对于资产数量大的文博单位,可以借助软件公司的系统、扫描设备等进行清点,按使用人及存放地点贴上标签。对于盘盈盘亏的资产,认真查找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目前正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各文博单位及文物文化资产主管单位应以此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在梳理庞大存量数据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文物普查工作,“边普查,边保护,边宣传”。组建工作专班,采用广泛发动群众、结合走访本地文史专家等方式征集本地文物线索,全面梳理近年来的各类新发现,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丰富文物资源库。

  根据会计制度,区分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和文物文化资产科目,做到入账及时、准确。

  取得相关资产时,如果是有偿征集购入,可根据实际支付买价加税费,以及运输费、安装费等其他必要支出之和,作为文物文化资产初始入账价值;如果是调入、接受无偿捐赠等非购入情况,可根据调出方账面价值,捐赠方有关凭据或评估价值,加上税费和其他必要支出作为初始入账价值;如资产取得时无相关凭证,也没有评估价值,作为文物文化资产,目前是不可以以名义金额入账的,但需要在资产备查簿中登记,并妥善保管,待成本能可靠计量时入账。

  对于文物文化资产后续计量,发生的修缮修复支出,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计入文物文化资产成本,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进行费用化处理。

  目前使用的资产系统,对于无法确认入账价值的文物文化资产,仅仅是在资产年报套表中的文物文化资产情况表里体现备查簿数量,并没有各资产的取得时间、具体类型等详细情况;而藏品系统一般统计资产的取得时间、所属时代、完整程度、尺寸质地等,并不体现资产的成本价值,这就导致两个系统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信息无法同步。

  建议协同整合资产系统与藏品系统,构建融合互通的信息系统,更好地完善文物文化资产的各项信息,及时更新后续计量等变动情况,有效衔接资产的财务管理与藏品管理,提升文物文化资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一方面,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贯穿文物鉴定、文物勘探发掘、文物保管、文物修复全流程。拓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思路,在师徒制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大赛历练、项目培养、高校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的文博人才。同时文物工作者要发扬严谨细致、潜心研究的工匠精神。文物保护修复涉及冶炼、锻造、雕刻、模具、美术等诸多领域,文物工作者既要有纯熟的技艺,也要掌握考古、历史、生物、化学、艺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根据需要设立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三防工程(安防工程、消防工程和防雷工程)、数字化保护、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文物修复等项目,严格绩效管理,保证各项目顺利开展。

  “九游娱乐会员有什么福利?”

  一方面,文博场馆具备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人才队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创意活动,设计一系列文创产品,将地区特色风貌和文化历史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另一方面,文博场馆以联展、巡展等方式加强馆际交流,打造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系列展览;“让文物活起来”,发展云展览、云教育等文物数字内容新业态,用大众更易接受、理解的方法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文化资产绽放独特魅力。